close

一句英文、一句中文,這項中文的翻譯工作,只需要做三次就好。換句話說,當你開始為孩子唸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時,唸一句英文,就翻譯一句中文;可能第二天早上再讀一本書時,還是英文加翻譯;或許隔一天又要讀這本書時,還是有翻譯。但有翻譯的情況經過三次以後,當你再一次拿起這本書要唸給孩子聽時,就不需要翻譯了---完全只唸英文就好。

翻譯次數可以視孩子的反應增減
至於所謂的「三次」,也別死守著這個數字,可能是兩次、也可能是四次。請父母以自己孩子的反應做調整。有可能孩子接觸同一本書的前三次,每次間隔時間都較長,超過三天或四天,使得孩子一時之間無法熟悉這個故事,這樣前五次都做翻譯也沒什麼關係。

當您發現孩子聽得津津有味,試試不動聲色地將翻譯抽掉,只唸英文。如果孩子也未表示有何不妥,就是可以完全只唸英文的時後了。我猜想,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語言重複地唸兩次,即使對孩子來說,也是很婆婆媽媽的事。所以,孩子對故事翻譯的需求,其實是沒有父母想像中來得大的。

根據我的經驗,大約只有在初階故事書需要做三次翻譯;之後,隨著孩子英文聽力慢慢提升,就漸漸減為兩次、一次;最後則是新的英文故事書一來,連一次翻譯也不用,直接就唸英文了。其實,起步階段的書都很簡單,一頁只有兩、三句,經過前三次的翻譯,孩子光看圖,也知道故事的內容了,父母發聲唸出來的英文,會不會被孩子當成看故事書時的配樂呢?而歌聽久了就會唱,不是嗎?

也可以先試試不用翻譯
「一句英文、一句中文,只適用前三次」,沒有任何學理根據,是我自己發明的簡易方法。
當我開始幫第一個孩子唸英文故事書時,其實她已經是略能聽懂國語的八個月大娃兒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這個中文翻譯的動作,會不會是翻譯給自己聽的?---是因為「媽媽怕」,媽媽怕孩子聽不懂,好像翻譯過後,孩子就知道故事了,媽媽就能比較理直氣壯地繼續唸英文。

所以我會建議父母:對嬰兒唸英文故事書,根本不需要翻譯---中文或是英文對他們有差別嗎?倒是年紀較小的孩子,也可以先試試不要翻譯,直接唸英文就好。說不定光是這種不常在生活裡聽到的外國聲韻,就能讓孩子被吸引了呢。

進階之後,翻譯要力求清楚有趣
第一個孩子,在我全心陪伴兩年半之後,弟弟也來報到了。由於第二個孩子一開始就有更多機會,跟著姊姊一起聽媽媽唸故事書,所以他的一切學習總好像超出該有的年齡。

第一階段的書因為文字少,父母翻頁的速度也快,孩子光看圖就目不暇給,因此書本很容易被接受。可是,當故事書進入文字較多、內容較複雜的階段時,每當我準備開始唸一本新的英文故事書時,都還是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因為故事加深、加難之後,如果翻譯工作沒做好,可能會讓孩子因為聽不懂而失去興趣。一開始就讓孩子對書本有先入為主的排斥感,之後必定要花父母更大的力氣,來鼓勵孩子接受它。

所以在這個階段,我都會盡力將中文翻譯的部分說得清楚而有趣,就好像不讓孩子有一點機會,跟媽媽說:「我不想聽這本故事書。」而我有一種直覺:「每本英文故事書只要能順利地唸完第一次,以後再唸它就不是問題了。」事實上也果真如此。

資料來源:《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---一英一中唸完三次,以後只唸英文》by汪培珽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airymap 的頭像
    fairymap

    FairyMap童話地圖兒童書店

    fairym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